24 November 2006

暗恋桃花源

自从看了暗恋桃花源,也一直没再想起来,昨天看见有人评论大陆的版本,也趁着我还没完全忘,简单说两句。
我看的是早期赖声川丁乃竺金士杰李立群最初那批人做的版本,主演也是金士杰,丁乃筝他们。暗恋里演得最好就是金士杰那个角色,尤其是老年。之外除了云之凡和护士还说得过去其他都有点找不准。尤其那个导演,本应该是感觉找得最好的人,原本就是他的半自传故事吗,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吊着嗓子说话,整个感觉就跟看大冬天里被挂在窗户外冻上的肉包子的飘动似的,跟屋里的气氛怎么也合不上。桃花源的3个人都蛮喜欢,特别是丁乃筝的春花一段,出彩儿,妖娆。再说场外戏的人物,大致都可以,只有那个神秘白大褂女孩让人一头雾水,典型的over acting.
实话实说,看的时候,的确是这边刚笑一大场,那边厢又哭上一大场的。要是我奶奶还健在,一定会说演戏的疯子看戏的傻子一类的话。主要都是几个主要演员在搭桥。两场交替的时候,一般都有一段中性的过渡表演,估计是为观众考虑的,以免心脏脆弱的人受不了震荡。拨开表面一喜一悲两出戏,又有不少铺开的层次,比如暗恋里云之凡讲三几年逃难到一处无名地,成了避世乐园,显然在cross-reference桃花源。还有桃花源里白衣人讲述自己祖先寻找桃源的理想,竟是春花和元老板的誓言,于是好像奸夫淫妇的欲望也有了向往自由爱情的高度。
讲故事的功力看来不是一天练的,在演员有强有弱的情况下,看的人还能轻松地跟着跳进跳出,又不由自主身陷进每个段落,该笑的时候笑,该哭的时候哭,创作的人是练到一定级别了。

1 comment:

Anonymous said...

人生如戏,戏如人生。我至今都还记得早年看苏菲的世界,虽然书里讲的那些哲学内容大多不记得了,却清楚地记得看书之后的心理反应。苏菲看着一本书,我在看着苏菲。故事结束的时候,我也成了故事的一部分。观影人的泪笑大概也在导演的编排之中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