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 November 2006

致-自在生活的猫

最近有点儿忙。。。
对,下雪吧,最好又不潮湿。下次要踏雪,爬山,小饮,晒太阳。

24 November 2006

暗恋桃花源

自从看了暗恋桃花源,也一直没再想起来,昨天看见有人评论大陆的版本,也趁着我还没完全忘,简单说两句。
我看的是早期赖声川丁乃竺金士杰李立群最初那批人做的版本,主演也是金士杰,丁乃筝他们。暗恋里演得最好就是金士杰那个角色,尤其是老年。之外除了云之凡和护士还说得过去其他都有点找不准。尤其那个导演,本应该是感觉找得最好的人,原本就是他的半自传故事吗,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吊着嗓子说话,整个感觉就跟看大冬天里被挂在窗户外冻上的肉包子的飘动似的,跟屋里的气氛怎么也合不上。桃花源的3个人都蛮喜欢,特别是丁乃筝的春花一段,出彩儿,妖娆。再说场外戏的人物,大致都可以,只有那个神秘白大褂女孩让人一头雾水,典型的over acting.
实话实说,看的时候,的确是这边刚笑一大场,那边厢又哭上一大场的。要是我奶奶还健在,一定会说演戏的疯子看戏的傻子一类的话。主要都是几个主要演员在搭桥。两场交替的时候,一般都有一段中性的过渡表演,估计是为观众考虑的,以免心脏脆弱的人受不了震荡。拨开表面一喜一悲两出戏,又有不少铺开的层次,比如暗恋里云之凡讲三几年逃难到一处无名地,成了避世乐园,显然在cross-reference桃花源。还有桃花源里白衣人讲述自己祖先寻找桃源的理想,竟是春花和元老板的誓言,于是好像奸夫淫妇的欲望也有了向往自由爱情的高度。
讲故事的功力看来不是一天练的,在演员有强有弱的情况下,看的人还能轻松地跟着跳进跳出,又不由自主身陷进每个段落,该笑的时候笑,该哭的时候哭,创作的人是练到一定级别了。

Misuzu (像唱和歌一样发音)

《积雪》

上面的雪
很冷吧
冰冷的月光照着它

下面的雪
很重吧
上百的人们压过它

中间的雪
很寂寞吧
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


《山和天》

如果山是玻璃做的,
我就可以看到东京吧。
-----像坐着火车
去了东京的
哥哥那样。

如果天是玻璃做的,
我就可以看见上帝吧。
-----像变成了
天使的
妹妹那样

昨天看到介绍Kaneko Misuzu(金子美玲)的童谣诗,抄录两首。我并不经常喜欢爱以花草为题并且有浪漫风格的东西,所以只录了这两首不一样的。她的童谣总有悲伤的情绪,所以可能不很适合小孩子读。好像我小时候读了海的女儿,记住了伤痛时心脏的抽搐,对我后来的人格发展绝对起了负面作用。 昨天还在讨论,说如果仔细研究那些童话故事,大部分其实都很黑暗,如果让弗洛伊德分析爱丽丝梦游仙境,哦,不知道有多少意象会被指摘呢。
之后联想到,这两首童谣的火候刚刚好齐平于The snowman (1982), 那种忧愁而美好的感情,给每年的圣诞夜总平添一些缅怀和纯净的气息。
这是我的2分钟快译,结果被我的朋友质疑失去诗意,我完全承认。
if mountains are made of glass
i shall see tokyo
----as sitting on a train
went to tokyo
as my older brother

if sky is made of glass
i shall see the god
----as being
an angle
as my little sister

19 November 2006

Birdy-邂逅利兹城堡

-19日,利兹城堡,有幸拜访了几位住客。

随意铺展的水塘使这里成了鸟禽的天堂,野鸭,天鹅,大雁,孔雀,或聚或散,撒落一湖。不过鹦鹉馆里的住户就没有那么自由了,不知道他们每天无聊,除了梳理高贵的羽毛,会不会用人语互相调侃取笑,城堡住久了,说不准也染上许多贵族脾气。
这只通体泛粉的白羽鹦鹉叫奥斯卡(Oscar),他是从小被主人养大,之后送给城堡,不知道这期间又有什么故事。据称,奥斯卡一直认为自己是人类,因此非常不悦被和其他的鸟关在一起。看他的时候,他时而即嘹亮地鸣叫一声,而且近距离地与人对视,好像在等什么人,又像你随意走过一条街会经过的那些只是呆着的老人。透过那白色的眼睑,他的眼神显得超然遥远。其境界看上去显然远比那些学人逗乐的更胜一筹。







这只鹰叫Jack,真是灵物。从他3点整准时蹲踞在身后那棵树上开始,就充满犀利的架势。表演时他有些慵懒搞笑,完全是一副你从未见闻的鹰可能有的性格。他会懒散的踱步,偶尔吃两口青草(沙拉?),还曾因为知道马上还得起飞,而懒得收拢翅膀把自己挂在树枝上。但当他做着完美的俯冲,扑向他的猎物,你马上知道,它不再是什么Jack, 它是一只eagle.

-尊敬的鸟们,祝你们胃口好,我期待着能荣幸地再次登门拜访。

17 November 2006

看书-不算严肃

今天发现我一直有个习惯,凡是看到做书评的文章,又恰巧书是人文一类,我一定充满情趣地想要看个究竟。今天也是如此,打开的链接之多,让我自己都有点担心,不免看的时候也心惊肉跳。自然发现不少好书。因为太多太快,还没嚼烂,决定不说书的事儿,单说看书。

我相信凡是习惯性读书的人,都体验一种乐趣,通俗了说,就是比如看了一章想下一章的紧凑,看完了长出口气的舒坦,还有睡着了是因为看睡着了的理直气壮,之类的。可是这种乐趣对我而言已经间歇性地停顿有4年了,自从不能随便扎书店里再捆一袋子书出来,还都是中文的,开始。

于是ebook成了我Favorites里拥有最长单子的类别之一。可按说,我应该最爱新浪读书,因为小说类它有最快的更新,在不起眼的地方有大家的作品。但我真的最恨的是它,如果按我今天刚学的说法,等一部连载能等出颈椎脱臼,那我的脖子得连长颈鹿都不爱看,嫌太长。新浪给我悬空了无数的跌宕起伏,兴趣盎然,再想下去,估计今晚我要梦见我跳空中蹬腿儿芭蕾了。

然后说英文书,也大多限于小说类别,因为这边的书店是为了省地儿还是怎么着,除了新的,所有的书立着放,根本浪费了美丽的封面设计,也让你失去随手抓本漂亮的读的雅兴。况且这边有“地铁读者”,大家都读些轻松的。我又爱挑剔,于是这几年读了不超过10本的英文小说,都限于写得好又生词少的。因为一但要不断查字典,为读懂而读,乐趣全无,所以都选不需要看到术语的读物。我每天除了google,保证打开的网就是dict.cn,快,可仍嫌费事。

于是变成看书评,是我几乎所有中文书信息的来源。于是我的书单越来越长,没看过的越来越多,看书评就是给自己制造恶性循环。我都不敢指望我的书单怎样怎样,什么时候能补上那些悬着的结尾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