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 May 2007

报告

昨天看人批评国内某机构官员,来本地讲学,水平态度恶劣,不以为然。虽然假想这种情况应该普遍存在,但也不应以偏概全。


我曾经遇见几位上海美影厂的官员,在国王学院,以交流为名开报告,顺便搞些招募宣传。3位官员以年龄和级别排序,各有千秋。最年长的5,6十岁,做整个上海电影集团的管理,自然略有官派,但讲话掷地有声,言简意达,不卑不亢,讲到激情处,还惹得听众一阵掌声。这位先生显然还没适应时差,几杯咖啡之后仍面露乏态,不免觉得,怎么也算不讨人厌的先生。主管美影厂的官员样子很精神,西装穿的有款,虽然没跟他聊几句,但印象中是精明而谦和的样子。


周先生,3,4十岁,是主管生产制作的,被我抓住问了好些问题。他讲好听的上海普通话,也最平易谦逊,甚至因为疲劳而有点儿柔弱。可能因为是落实实际工作的人,他不大会讲套话,以提供具体信息为主,也不好意思拒绝人,说到美影厂的现状,明显露出无奈和焦虑,提到优秀人才难以招募,甚至显得几分谦卑。临别还留下邮箱地址,说的也是有机会来美影厂看看,这样低调的话。


要说报告本身,让我其实有点儿失落。除了介绍了正在做后期的《勇士》,全都是20年前的辉煌,不免图增感叹。作为中国最大最早的动画电影厂,美影的现状也是中国动画工业的现状。从《勇士》来看,动画技术的功力还是时有显现的,但明显水平参差。最大的硬伤是创意缺失,无论是人物设定,还是视觉风格,都没有特色突破,仍是日式和美式的杂烩。故事遵循一些套路其实有情可原,但愿它能把套路的故事先讲好。美影的经典直到今天还是经典,除了风格迥异,当年的团队和职业精神也是今天难企及的。听说当年每部电影都经名家之手参与设计。今天在看那些水墨动画,我仍然惊奇于它们是用怎么的匠心完成的。几位美影人的来访,主要寻求的就是创意和管理人才。周先生感叹,好的人才因为工资低不爱来,而美影也宁可为单项立案招聘自由职业者。

我的一个直觉却是,他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,但怎么正确解决问题还是未知数(但愿我直觉错误)。动画电影本身就是高成本,高消耗的产业,如果进入商业模式,追求高回报,很容易就会把水掺在质量上。动画尤其是主流动画电影,应该走高投入高产出路线,可以以名导演,名创作核心为基础吸引制作团队和资金投入,使整个设计规模扩大,以保证影片质量,并分散风险。目前中国动画产业正在逐渐回升,只要有好的运作,人才和资金都应该可以实现。而在形成一定储备之后,发展自己in house(内部长期聘用)的导演和设计师是美影厂这样的大厂的长远之计。


而就整个中国动画产业而言,除了鼓励全新创意是生存之道,它的触角也应该进入更多媒介。目前人物手办,网络flash这样的领域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,但是也都局限在小规模制作和交易。而在商业广告,mtv,商业网站,电子杂志这些领域里,动画的介入空间还相当大。而大部分的商家还没有意识到动画会给他们带来多少瞩目,会有多少种可能性,因为大部分人心目中的所谓商业动画都是司空见惯千篇一律的,而大行其道的网络flash也的确现状如此。


回到美影上,值得欣慰的是,起码他的管理者已经放低姿态,认真想要解决问题。希望他们行如其言,也希望这是中国动画的当下姿态,更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做好一块砖,看到中国动画彻底复苏的那一天。
最后预祝《勇士》讲好它的故事。

No comments: